您的位置:首页 >新闻中心>新闻网>综合新闻>详细内容

艺术学院2016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到三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

来源: 作者: 编审: 发布时间:2018-05-09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新闻网消息(文/艺术学院   何燕   图/艺术学院   曾少颐)根据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必修课《毕业设计考察实训》课程标准的要求,2018年5月4日至6日,艺术学院2016级音乐教育专业全体同学赴三江县大侗寨开展为期3天的毕业设计考察实训采风活动,本次活动由音乐团队曾少颐、周皖萍和何燕等三位老师带队。该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此次外出考察活动,与团队教师进行多次研讨,经过精心组织策划,做好学生安全教育,确保整个外出考察过程安全有序。

201805091023030448.JPG

该院党总支书记王慧做行前动员讲话

经过三个小时的行程,中午十分,到达了活动第一站三江口产口古榕景区。在古榕景区,同学们跟侗家姐姐学习冲糍粑、品尝了油茶长桌宴,体验了侗家的风土人情。

201805091026187288.JPG

学生们品尝油茶长桌宴

午饭后,同学们坐上游船来到了三江口。三江口是三条江:浔江、溶江、融江的汇合处,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,被誉为三江小山峡。这时天空虽然下了点小雨,但是并不能阻挡同学们观看美景的兴致。同学们载歌载舞,一路欢歌。游览了一个半小时,同学们回到景区,与村民们进行自娱自乐联欢活动,并跟着景区演出队现学现演。

201805091034412758.jpg

学生与景区演出队学歌舞

告别了古榕景区,来到三江县城,在这里,学生们要完成本次采风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:观看大型实景演出《坐妹》。侗族大型风情音画实景演出《坐妹》,由序《侗族大歌》、一更《走寨》二更《情缘》三更《坐夜》四更《破晓之喜》四篇章组成,采用演员与观众互动的方式,并借助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“侗乡鸟巢”舞台优势和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法,通过鼓楼、风雨桥、吊脚楼、侗寨等美仑美奂的舞台变化,在音乐、服饰、舞美和表现现代化的基础上,彰显侗族乡情、乡音、乡韵,反映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侗民族文化大发展、大繁荣,淋漓尽致地全景再现了集侗族婚恋、劳作、歌舞、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于一身的“行歌坐夜”活动和原生态的侗族风情。同学们认真观看了演出,演出尾声学生们还上台与演员进行了互动。

201805091039219599.JPG

观看大型实景演出《坐妹》

侗寨文化的美,让同学们深深沉醉。穿上民族服饰,留下了美丽的倩影。来到程阳八寨,在这里,学生们品尝百家宴,并为村民献上一台精彩的晚会。同学们的演出和寨子里的演出穿插进行,同学们表演了乐器演奏、舞蹈、声乐演唱等,寨子里上台表演的都是村民,有些是四五十岁的阿姨。她们表演了侗族迎宾舞、哆耶舞、芦笙、莽声、地筒、对管合奏。联合演出非常成功,村民和游客都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场演出。

201805091043331576.png 

学生与村民联欢演出

第三天,是在三江的最后一天,任务是学习世界文化遗产侗族大歌。《侗族大歌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,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、无指挥、无伴奏、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。2009年,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侗族大歌的音律结构、演唱技艺、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,它是一领众和,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,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,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。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,对于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。侗族大歌传承人吴爱仙老师教学生们唱侗族大歌《松鼠歌》,吴老师认真、风趣的现场教学,感染了在场的师生们。 

 

201805091059037840.JPG

201805091102036545.jpg 

侗族大歌传承人吴爱仙给师生们授课后合影

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,顺利圆满地画上了句号。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侗族原生态文化,让每个同学都能有上台展现的机会。简朴的舞台、专业的精神、民族与现代的碰撞、课堂与实践的交融,为学生们的毕业设计演出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 ,也为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

 

相关信息